躍下斷崖,與自己相逢。

(首先,老實說…這一張封面書皮我並不欣賞…書名和圖片都讓我不喜歡,有譁眾取寵的感覺!若非推薦,我根本不會拾起這本書來讀吧?)
書本內文的確有值得一讀之處,我摘錄重點收獲如下:

第四章
一個大腦兩種心智,描述因為癲癇症狀接受大腦胼胝體切斷術的男病人,由於左右腦無法溝通,以至於當只有右眼(也就是左腦)看見裸女的圖片,雖然能辨識,卻沒有感覺;然而當左眼(也就是右腦)看見裸女的圖片,雖然全身發熱,卻無法回答看見了什麼?

第六章
描繪寧靜的繪畫競賽首獎,竟是一幅驚濤駭浪、烏雲滿布、狂風暴雨中,岩石之間有一個小鳥巢,母鳥正在餵哺一隻新生的幼鳥,不為所動。表達寧靜是一種專注力,儘管處境艱難,你還是可以專注在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情上頭。

第九章
我們的注意力會傾向於:讓我們只看見自己正在找尋的東西。
壓力升高促使腎上腺分泌皮質醇荷爾蒙,那會使我們的免疫功能降低。

第十一章
身體是潛意識。照料身體即是照料心;照料心也即是照料身體。

第十三章
當我們的內分泌荷爾蒙改變時,細胞膜會因應調整它的接受器,等於是將這樣的狀態記錄下來,成為變成為一種身體記憶,產生慣性。

第十六章
即使負面情緒已經萌發,我們仍然可以選擇摘下對立風格的心理濾光鏡,進入更有深度的觀點。

第十七章
我並不擔心事情會如何得到解決,因為我對接下來將會出現的事物,始終保持好奇、著迷與希望的心態。」-催眠治療師 米爾頓.艾瑞克森 Milton Erickson
我覺得與在其它書中讀到「改善人際關係首要重點是對人有興趣」觀點相互呼應,看來對原本困難的事物「產生興趣」正是幫助我們勇於克服困境最強大的動力。
當專注在自己的呼吸律動上,等同於將注意力放在當下,有助於缷除過去與未來帶來的壓力與焦慮。
讓我聯想到有修呼吸的靈修法門,原來在心理醫生的角度看來,能有這樣的益處啊!
我們會自然地產生許多的心理噪音…正念冥想並不尋求對事件理智分析,不評斷好壞、喜歡不喜歡,而著重於全然沉浸於探索體驗自己的內心世界, 開啟隱藏的可能性和潛力。任何嘗試想達成目標或主動感受的作法都會產生反效果,必須放棄控制慾,不要企圖理智分析,才能超越只求合情合理的貧乏模式,進而展現真實的自我。
聽說有些靈修方法,打坐時很期待神聖體驗,因為象徵修行的果位高低。還是第一次聽到這麼輕鬆簡單的指引!似乎冥想的意義,就像在當自己的心理醫生,不評斷,只傾聽!嗯…我似乎相當欣賞這個「探索」的概念!感覺有點像在睡覺作夢嘛!

第十八章
每天至少睡七小時,讓潛意識充分運作。

圖片翻攝自:思潮與大師經典漫畫-尼采

「桃園市新屋動物收容所園長簡稚澄吞食狗隻安樂死藥自殺」
看到這個新聞時,總覺得其中道理令人費解…一個對動物這麼好的人,怎麼會對自己不好?
剛好讀到尼采相關的觀點,雖然貌似激進,我似乎也沒有辦法完全接受圖中的詮釋,
但是我覺得值得思考,我的確也有感受一部分的真實,而深深震憾!
(尼采自己也說了:「道德系譜學」書中包含著「令人非常不快的真理」)
憐憫弱者,的確可能會使生命意志衰弱,
我覺得這並不表示我們不能選擇這麼做,而是要有智慧的保護自己,
設定提撥自身能力所及的有限額度,尋求雙贏,細水長流。
才不會落得旁人感嘆:好人不長命,禍害遺千年。

在電視劇「瑯琊榜-26集」看到這一段對話,
人物從苦痛的心境中悟出豁達的智慧,讓我好感動!
於是我從 YouTube 截取 23:35 的段落,分享在這個連結
並摘錄文字如下:

「凡是人總有取捨,你取了你認為重要的東西,捨棄了我,這只是你的選擇而已,若是我因為沒有被選擇,就心生怨恨,那這世間,豈不是有太多不可原諒之處?畢竟誰也沒有責任要以我為先,以我為重,無論我如何希望,也不能強求。」

如果有人對我不好,只不過是他/她優先選擇了對自己更重要的人或事,
我覺得這樣想起來,人生中自然就會少了許多針鋒相對、不可原諒的背叛,
而轉化為幾分短暫獲得喜悅的機會。

「我之所以這麼待你,是因為我願意,若能以此換回同樣的誠心,固然可喜;若是沒有,我也沒有什麼可後悔的。」

最近也在書上讀到戴爾.卡內基的建議:
在付出時要「預期一般人都不知感恩」,因為那本是人性;
反而感恩是「極有教養的產物」呢!

 

人生苦短,豈容卑微?
我們常能勇於面對生命中的大災難,卻讓一些瑣事煩擾自己。
- 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 戴爾.卡內基

圖片翻攝自:思潮與大師經典漫畫-尼采

若你想追求靈魂的平安及幸福,那麼就去信仰;
若你是真理的門徒,那麼就去質問。
-尼采

最近在研究哲學家尼采的書,許多內容說得精闢入裡,
這段話我覺得無論是有信仰或是沒有信仰的人,
也許都可以從中了解對方作出選擇的道理,
與其無法兩全的犧牲。
說真的誰不想求得安適與幸福呢?
人生的抉擇總是兩難哪~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深林梢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